赵寨村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北部,北靠巍峨的太行山,南濒沁河北岸平原,14.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居住着6000多村民。传说中这里是凤凰栖息之地,所以又有“凤凰村”的美称。大唐将军练何祖籍于此,因此又称“练何故里”,是练姓发源地。
在改革开放中,赵寨人敢想敢干、勇于探索,抓住机遇、大胆实践,走出了一条“以多打粮奠基、以砖瓦窑起步、以石料厂发家、以玻璃钢辉煌”的大干快上发展之路,实现了从“土鸡”到“凤凰”的沧桑巨变。
开车在卫柿线上穿行不久,在神农山景区入口对面,一座浑穆大气的“赵寨村”石牌坊映入眼帘,顺着神农大道,记者来到了村子里。
翻新修整的道路,美丽温馨的住宅,宽阔平坦的文化广场,生意盎然的绿色植被,整个村子朝气蓬勃、一派和谐。
“上世纪60年代初,赵寨还是一个吃粮靠返销、花钱靠救济、生产靠的‘三靠’村,‘山上秃光光,平地无阴凉,四旁没有树,披地一片黄。’”他回忆道。
想活就要求变,先向老天要粮食。赵寨人从1968年起,推岭填沟,敲石垒塄,十年共造大寨田800余亩。人工挖土石方5万余方,把尧河水引到赵寨灌溉400多亩土地。通过修整道路,把2000多块大小不一、沟渠纵横的地块框在了18个大方内。实现了“一排一灌一条路,路旁栽上两行树,排灌路林四统一,井电机耕三结合”的大地园林化目标。
张天苗接着说:“我们赵寨在1969年被沁阳县命名为‘大寨式大队’,在全省叫响‘远学大寨、近学赵寨’的口号,吸引了省内外100余个县、54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。”
农业产量上去了,可当时村民的生活水平却没多大起色。人均纯收入仍不足200元,不少家庭仍过着“瓜茶充口粮,母鸡当银行”的困难日子。
离开张天苗的家,记者来到赵寨村党建综合体,走进宽敞透亮的赵寨村村史馆,退休村干部任联州边走边介绍道:“农不兼商一世贫,赵寨人深知这个道理。当得知国家在村北修建焦枝铁路契机,需要石子,我们抓紧建设石料厂,当年就实现产值30多万元。”
想富就要求变,敢向市场要发展。1979年,春风吹到了赵寨村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赵寨人吃了一颗大胆致富的“定心丸”。当年就在村养猪场的旧址上创建第一个玻璃钢厂,在马房院手工糊制玻璃钢酸洗槽开始,相继建成了赵寨玻璃钢厂、建材厂、防腐材料厂、电器厂等14个集体企业。
“1992年全村总产值首次破亿元,达到1.34亿元,成为焦作市最早的亿元村,被评为‘中国亿元村100强’。”任联州说。
在陈列室里摆满了赵寨村集体企业的取得的奖项。其中,赵寨村大中型系列玻璃钢冷却塔获得“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”金奖。而产品还获得了10项国家级星火计划奖和科学进步奖,18项省级星火计划奖、省科技进步奖和省优质产品奖,28项焦作市名优产品奖。
然而,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,由于受企业改制等诸多原因影响,赵寨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,一度陷入低谷,赵寨人对何时再铸辉煌充满了渴望。
走出党建综合体,记者来到沁阳市玻璃钢研究院。现任赵寨村党支部、村委主任张明说: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只靠大干快上的玻璃钢产业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‘死胡同’,必须向先进技术、创新人才靠拢,才能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。”
想强就要求变,再向科技要未来。张明动员长期在重庆兴办企业的玻璃钢专家——重庆庆阳集团董事长李长城回乡创业,成立了沁阳市玻璃钢研究院,为赵寨村,乃至沁阳市的玻璃钢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。
——豫北网架公司研制了“我国自行开发的唯一的空间结构节点体系”,生产榖点网架产品,并主编了建设部“单层网壳嵌入式轮榖节点”行业标准;
现有的玻璃钢企业40余家,不断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,扩大生产规模,增加科技含量,大型冷却塔、电缆桥架、水箱管道等防腐保温玻璃钢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玻璃钢企业的再度复兴,并没有让赵寨人裹足不前。他们深知要摆脱玻璃钢产业的市场周期,必须发展文旅康养为代表的朝阳产业。
为充分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性发展,在张明的带领下,赵寨以神农山景区为依托,建设集神农寨、沁台花海、调蓄湖、千亩花海等文化旅游项目,建成集康养、旅游、美食、商贸、民俗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,进一步吸引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向赵寨集中,推动赵寨村繁荣发展。
在赵寨人的不懈努力下,2022年村集体年收入近330万元,先后获“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”、“全国法治示范村”、“河南省五个好党支部”、“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”、“国家级生态村镇”、“河南省传统村落”、“河南省卫生村”、“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”等荣誉称号、千亩花海被文旅部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之一,村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明显提升,赵寨村也在向着繁荣富强、和美兴旺的“凤凰村”持续前进。(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)